悼萨缪尔森,兼对经济学重大问题的争论与遗憾
李宗发
[作者]
李宗发,财富创造论创立人,著有《财富创造论:国民财富产生原理研究》等
打开网页,惊见保罗·萨缪尔森先生去世的消息。萨缪尔森2009年12月13日在其位于美国马萨诸塞州的家中逝世,享年九十四岁,对于他的逝世,是世界经济学重大的损失。在笔者看来,衡量一个经济学家的贡献不在于其是乎得到诺奖,而在于读者的人数,因为诺奖在经济学术和政治领域毫无疑问是少数人在颁发。而全世界却有400万以上的经济领域的人们在为萨缪尔森这位可敬的老人颁发着荣誉。萨缪尔森最值得人们永远新尊重的是其治学态度,其著的《经济学》一书经过十八次修订和出版,这在任何学术领域都是极为罕见的。
对于一个经济学科学家的悼念和尊重,不在于满篇的誉美之词播于墓前,而在于重大科学问题上的继续争论与前进。
在萨缪尔森生前,笔者就几个经济学中几个重大观点与其进行争论,遗憾的是问题仍在,斯人已去。
关于经济学最核心的概念问题是我们最大的争论。
经济学最核心的概念应该是“财富”以及“财富创造”、“财富实现”、“财富需求与供给”等。当然我们也不排除稀缺、效率、贸易收益和比较优势原理等的重要性,尽管这些内容可能在人类的某个时期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但不是经济的核心问题。萨缪尔森先生关于稀缺、效率、贸易收益“永远不会丧失它们在经济学中的核心地位”的观点值得商榷。在1000年前,这些内容未必都是当时人类经济中的重要问题,若干年后或许还很重要,但未必还非常重要。稀缺与效率,应该是人们在财富的创造、实现活动中所需要解决的问题,研究这方面的问题,有助于更好地促进财富的创造与实现。贸易收益同样如此。这些内容应该是现代经济学的重要内容或者说重要方面。但相对于创造来说,还谈不上处于核心的地位。我们认为无论是从人类的经济活动事实,还是从纯学术的角度来看,宜将“财富创造”、“财富实现”、“财富需求与供给”等放在核心位置。这样我们无论在什么样的条件下,什么样的时代,都能围绕这一核心问题而采取相应的措施。
经济学是研究社会财富增长和谋求社会普遍幸福的一门科学。研究“一个社会如何利用稀缺的资源以生产有价值的物品和劳务,并将它们在不同的人中间进行分配”,这只是经济学的众多内容之一,不能以部分的内容作为经济学的定义,否则经济学真会找错方向,而人类的经济活动也必会随着找错方向。
萨缪尔森先生关于稀缺的定义是:“相对于需求,物品总是有限的”。实际上是,我们生产的糖果并不稀缺,由于供过于求,使得我们至今为止不得不战战兢兢地控制生产。如果在实际经济中我们严格按照经济学的教导“相对于需求,物品总是有限的”,那么我们就应该大力生产糖果,大力生产皮鞋,大力生产西红柿等等,以满足人们的需求。事实是,这肯定要造成生产过剩。当然,我们更愿意赞成我们所拥有的资源是稀缺的观点。
“不管是哪一种厂商,他们的主要业务是生产。”《西方经济学》这样教导人们。实际上,不管是哪一种厂商,他们的业务都是为人们作出财富贡献——供给人们需要的商品类财富,或者进行财富创造供给,或者进行财富实现供给,有的或者专司财富生产供给,而有的或者从事财富销售供给。生产,仅仅是一小部分而矣。对商品类财富未必需要生产,但任何商品类财富肯定需要创造和销售。现代企业一味沉浸于生产,很难获得丰厚的利润和持续发展。财富经营上需要打破根深蒂固的生产思维。在我们看来,经济的核心问题不是萨缪尔森先生所说的稀缺和效率,而是创造。这个经济学思维也一定要改变。
2006年时就萨缪尔森第17版《经济学》中出现的问题,笔者提出了尖锐的批判,并期望《经济学》第18次出版时,现代最流行的经济学教科书会更加科学。遗憾的是萨缪尔森已经老去,其《经济学》倘未完成使命。
约翰.斯图亚特.穆勒曾在1848年著作的《政治经济学原理》中写道:“值得欣慰的是,价值规律已臻完美,今天和未来的学者们无需再做探索。”一百年后萨缪尔森先生这样写道:“而当他在写这段文字的时候,供给和需求的分析还根本没有被发现”、“新的思潮学派出现,传播并影响于世,进而折服那些曾报有怀疑态度的人。”
萨缪尔森是对的,一个时期的经济学家们其智慧往往只能是攀登到其时代的顶峰,充其量他的智慧可以少许地预见未来和观察到宏观与微观世界的某个程度的真实。作为后代的经济学家们,对前人的尊重不是为其打造一个华丽无比的教堂,而是接过科学的火炬继续前进。
2009年12月14日
写于成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