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水西送的构想
——再造一条长江:引太平洋的纯净水灌溉中国
作者:李宗发
内容提要:
本文针对中国北方干旱缺水,严重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的状况,结合中国的地形、气候和海洋核能技术,提出以海洋的核能铀和氘为永续性能源,在北方造一条人工长江,将海水蒸馏淡化,然后送往华北、西北和东北干旱地区。本文对此工程的重要性、方案构想、可行性等进行了比较深入的论述与分析。
关键词:海水淡化
人造江河
海水西送
闻我国学者开始讨论引渤海海水西调入疆,倍感欣慰。但从2011年11月8日、10日的报道所述,直接从渤海引海水入疆,以及用西北煤炭为能源,其方法值得商榷。现将两年前笔者的一个研究方案提出来,供交流,希望集思广益,推动我国北方的沙漠绿化工程及北方经济的发展。
笔者经过对中国地形、气候、海拔、化工工程和海洋核能等相关领域进行了较为全面的研究,也做了一些实验验证,经过多方推算,最终构想以海洋核能为永续性能源,以渤海、东海为源头,采用加热蒸馏法生产淡水,再造一条长江,沿途浇灌华北平原、黄土高原、内蒙古高原,并浇灌甘肃、宁夏、内蒙,最后进入新疆浇灌广阔的沙漠化国土。

(此示意图为笔者设计)
一、在中国北方及西北再建一条长江的重要性
(一)中国北方城市化发展对淡水的需求
中国超过40%的人口集中在相对干旱的北方,况且北方是中国政治中心,更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现在中国北方,降雨量小,植被破坏严重,河流径流量小,多为季节河,北京等上百个大中小城市饮水均很紧缺,随着工业化发展及城市化,这种矛盾越来越严重,成为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为了解决饮水问题,各地都在耗费大量资金建坝打井,不仅耗费大量资金,而且占用大量土地,破坏生态环境,据报道北京周边平原地区的地下水位已经低于海平面24米,形成世界最大的漏斗。因此中国北方对淡水需求很大,特别是低成本、高质量的淡水,不仅惠及老百姓,还将推动经济的发展、改善北方脆弱的生态。
(二)中国华北平原冬春缺水
例如2008年入冬后,中国大部分小麦主产省遭受干旱。冬小麦主产区遭遇了严重冬旱,对农业生产带来了较大影响。据农业部统计,截至2009年2月3日,河南、安徽、山东、河北、山西、陕西、甘肃等7个主产区小麦受旱1.43亿亩。其中,严重受旱5692万亩,旱灾已经让中国近43%的小麦产区受旱,370万人、185万头大牲畜饮水吃紧。北方水短缺或催生中国“环境难民”。

这是2009年2月2日在河南洛阳拍摄的受旱油菜地。新华社发
(张晓理 摄)
(三)中国西北戈壁滩、沙漠绿洲化改造迫切需要淡水,可在中国西北再造一个江南
中国西北沙漠化极为严重,并且由于乱砍滥伐、过度放牧和气候变暖等原因,沙漠面积在二十世纪末及二十一世纪初正不断扩大,中国土地沙化扩展速度由1994年前的每年2460平方公里增加到现在的每年3436平方公里,相当于每年“吞噬”一个中等县。荒漠化土地已占国土面积的27.9%,造成的沙化年直接经济损失达540亿元,间接经济损失难以估算。即使中国最大的内陆咸水湖青海湖也在不断干涸,每年缩小面积相当于1个杭州西湖。如何治理沙漠长期以来有无数仁人志士在不懈努力和探索。但笔者主张应该从根本的水源上去解决问题,才会更富有成效。有幸拜读我国陈清波先生的《加强环境建设六大构想》一文,笔者除不赞成南水北调外,对其构想大多数非常赞同,现直接引用其颇有价值的部分如下:
“大量地调水以治理沙漠,主要是为了盘活土地资源、保护生态环境、开发后续能源。1、总调水量包括:“江”水从长江下游经华北平原向内蒙古高原和西北地区年均调水650亿立方米,“河”水在西北地区年均分流200亿立方米。2、用水设想——能降服六大沙漠沙地,能新增耕地5200万亩,能新增供水充足的人口2593万人。(1)将850亿立方米中的700亿立方米水用于治理腾格里等六大沙漠沙地,可使腾格里等六大沙漠沙地覆绿率达到50%以上。具体说明如下:A、浑善达克沙地,面积3.2万平方公里,海拔1050—1350米之间,多为固定半固定沙丘(固定沙丘植被覆盖率超过50%,半固定沙丘植被覆盖率21%—50%); B、库布齐沙漠,面积1.61万平方公里,海拔1000—1600米之间,其中西部、北部海拔约1200米上下,流动沙丘占80%;C、毛乌素沙地,流动沙丘面积约1.38万平方公里,海拔1100—1300米,系半干旱区,年降水量250—400毫米;D、乌兰布和沙漠,面积0.99万平方公里,海拔1048—1053米,低于附近的黄河河道,流动、半固定、固定沙丘各占1/3;E、腾格里沙漠,面积4.3万平方公里,海拔1200—1400米,其中湖盆草滩面积占7%;F、巴丹吉林沙漠,4.43万平方公里,海拔1200—1400米,流动沙丘占83%。这六大沙漠沙地合计总面积15.91万平方公里,即2.3865亿亩。如果将700亿立方米水通过混凝土衬砌渠道或大口径管道分输,又采用喷滴管设施细分,林地、草地、耕地适当搭配,那么,其调水成效极为可观……”
如上数据对我们决策非常有帮助。当然如上只是中国西北部分沙漠数据,还有新疆大量的沙漠和戈壁,面积更是庞大。如塔里木盆地的塔克拉玛干沙漠,是我国最大的沙漠,面积33.76万平方公里,面积大于湖南省(面积21万平方公里)、河北省(面积19万平方公里)、广东省(面积18万平方公里)、河南省(面积16万平方公里)、浙江省(面积10万平方公里),若能有水浇灌,仅此沙漠都将再造至少两个省。水源丰盛后,结合西北的气候及资源,大力发展农业及工业,在西北再造中国的第二江南不是梦想。


二、在中国北方造一条横贯华北平原、黄土高原、内蒙高原直入新疆的长江方案构想
(一)原理
在中国的海边建3-5个大型淡水厂,首先是抽取大量的海水加热至沸腾,喷撒至水蒸气发生器中,(技术秘密部分略),海水中的水全部变为水蒸气,被送到冷凝器中冷凝成纯净水,纯净水用大功率泵抽提到海拔200-500米的沿海山凹或人工蓄水库里,然后若干根大直径钢管将纯净水一部分运输到华北各地供农村、城市生产及生活之用,并将另一部分运输到陕西宝鸡、北京昌平的400米海拔蓄水库,然后再用大功率的泵梯级提升到海拔1300米以上的山凹蓄水库里,然后根据沿途地形及需要用管道或沟渠运往西北各省、自治区的城市、农村、戈壁、沙漠,供居民生活、工业生产、农业浇灌、沙漠戈壁绿化之用,以及将多余水注入西北的湖泊、季节河、盆地形沙漠。
在抽取海水时,大量的海水流进管道,这时在此设置一铀提取器(氢氧化钛吸附器),以从大量流动的海水迅速获得丰富的核原料铀。海水蒸汽冷凝时设置一氘分离器,在100.5-101.42℃段又可从大量水蒸汽中获得丰富的核原料氘。这些核原料从海水中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所得核原料用来产生核电,一部分供加热海水之用,一部分用于抽水泵等之用,一部分输往全国各地供生产、生活之用。人工造长江,基本上只需要两次抽水即可,一次是在淡水厂傍需要一定的能量将淡化水从海平面提升到海拔500米蓄水库里,第二次是需要一定的能量在宝鸡或昌平将水提升到海拔1300米高的黄土高原或内蒙古高原的蓄水库里。
在海水蒸发分离时,水被汽化上行送去冷凝,海水留下的固体物氯化盐、氯化钾等落下,收集起来作为副产品搞化工,或再加工作为食盐。至于溴、碘等也可收集利用。
水蒸汽冷凝成水释放出的热量及高温度纯净水变为常温纯净水释放出的热量用于逐级加热欲蒸发的海水至较高温度,(技术秘密部分略),实行热置换。已加热到较高温度约75度以上的海水则由核热或核电产生的高压高温蒸汽进一步加热至沸腾。实行热能的综合利用,以最低的热能消耗实现最高的产出。
海水中拥有的铀与氘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每吨海水中所提取的铀与氘,根据推算,远足以将该吨海水淡化和送到海拔1300米的高处,剩余的大量核电可输往各地。这是在中国北方再造一条永久性人工河流的根本保障。
鉴于篇幅,其它更具体技术及工程系统所涉及的辅助技术不再赘述。
(二)工程工艺技术图一(简)

(三)淡水厂选点
笔者的设想是在天津、山东、江苏的海边选三个点。北边的天津所得淡水一部分供应北京、天津、辽宁,其余用泵第二次提升到1300米高度,浇灌内蒙古、新疆的沙漠、戈壁。山东、江苏两处淡水厂所产生的淡水,供应华北平原,其余用泵第二次提升到1300米以上高处,浇灌黄土高原、内蒙古高原、新疆的沙漠、戈壁,只有西北的柴达木盆地需要再第三次提升至海拔2700米。山东、江苏两处淡水厂所产生的淡水量非常大,除了华北平原、关中平原用一部分外,第二部分量较大即可从北京昌平与渤海淡水厂输出的水会合,提升1300米后直接从内蒙古高原入疆,也可从宝鸡附近提升1300米至六盘山的蓄水库后,在黄土高原与津疆线会合入疆。当然,我们还设想,将来可在浙江、广东各再建淡水厂,供应上海及沿海的城市用水。选择几个地方造三至五个淡水厂及几组淡水运输线,并且各组淡水运输线联网,是考虑向内陆供水的稳定性,避免战争或其它灾难影响水的供应。其中在山东的东海边建厂可能为最佳点。在山东的东海边建厂,海边容易找到较高的山凹依山势建造500米高的蓄水库。特别是在此处作为主要的基地,水管运输线路最经济,可以部分运往北京、天津,大部分可直接以最短线路运往华北各地,部分可运往西北。各淡水厂之间的管线可以联网,使人工淡水可以相互调剂,实现重要工农业区及城市用水的稳定。
(四)日产量及年产量
鉴于华北、西北降雨量低,蒸发量大,季节河多,需要灌溉的土地及绿化的沙漠面积很大,将来运往华北、西北的淡水每年将需要几千亿吨。以长江流量为例,长江年径流量9513亿立方米,扣除讯期不必要的洪峰外,长江有效流量估计4000亿立方米,因此我们构想人造长江年总流量3600亿立方米,每日淡水流量需要10亿吨。淡水厂的规模需要特别大,输送管道每根的直径也需要8米以上,若干根钢管为一组集群输送,能够每天将10亿吨的水输往中国北方各地。我国六大河流年平均流量如下,长江9513亿立方米,黄河580亿立方米,珠江3338亿立方米,黑龙江3465亿立方米,雅鲁藏布江1359亿立方米,怒江703亿立方米,人造长江每年向中国北方有效供水3600亿立方米,每天相当于生产供应近10亿吨,应该是适宜的。
水量的优化分配方案:冬季和春季,主要供应华北平原农业用水、工业用水及城市用水,此时新疆、内蒙相对处于冰雪期,农作物及绿化需水量不大,只需部分;春末、夏季、秋季,主要供应宁夏、新疆、内蒙,浇灌那里的戈壁、沙漠和旱地,以及注入罗布泊、塔克拉玛干沙漠、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等,在新疆、甘肃、青海、内蒙、宁夏再造几个大的人工淡水湖,此时华北降水丰富,农业上基本不需要供水,城市的水厂已能供应大部门生活及生产用水,因此只需部分供应即可。这样,常年水总需求量及生产、运输量都比较平稳,实现投资设备可基本趋于常年饱和运转。并且,如果遇到干旱,华北、西北重要农业区和工业区缺水时,可以进行相应调剂,还可增加产水量,而如果遇到洪灾则可停产,灵活调整水量配置。将来,在浙江、广东甚至广西还可建几个类似的工程,规模可以小许多,主要供应工业区及城市用水,部分也可用管道调往东南、西南各省、自治区重要农业区域。中国从此可以告别干旱时代。
(五)采用两阶段管道输送法
在海边有山的适宜位置建造淡水厂,所产淡水即置于海边山上200-500米海拔的山凹里作为淡水蓄水库,从蓄水库接入若干根大直径的管道,每天将庞大的水量集群输送到华北平原,沿途根据需要供应给城市生活、农村生活及工农业生产之用。另一部分水送往西北,然后提升到1300米的高原山凹蓄水库里,由若干管道、沟渠集群运入新疆,沿途浇灌干旱的土地和治理沙漠。关于西北的兰州所需城市用水可用核能再提升300米,西宁可用核能再提升1000米,我们构想的一部分是第三次提升时将西送淡水的很少一部分由1300米提升到2800米,即可一并解决西宁、兰州的用水问题,并浇灌海拔高达2500-3000米的柴达木沙漠,如果再提升到海拔为3260米,还可注入青海湖。当然,随着西北年引入大量淡水,气候变得潮湿,雨量增多,青海湖未必需要直接注入淡水。第三次提升虽然海拔较高,但由于量小,核能支持不成问题。
我们提的两阶段管道运输法只是一个笼统的形象概念,在实际运营中,可根据区域用量、区域海拔,在两阶段基础上分不同高度的附属蓄水库,这样许多区域用水的输送管道将不需要管壁很厚,可大大降低钢材的使用量,这是工程优化问题。
三、可行性分析
结合长期以来针对这一重大课题的研究,现将此方案的可行性分析如下,与专家学者和有兴趣的朋友共同探讨。
(一)能源永续性的可行性分析
能源的永续性,这是最重要的。这一方案是引海水浇灌华北、西北最切实际的方案。因为我们需要在中国再造永久性的第二条长江,这需要能源上可以永续性支撑。
根据报道,有专家提出的用西北丰富的煤矿作为能源,这一方案恐怕应该慎重。毕竟,煤矿不是可再生能源,全世界煤矿仅够人类使用100多年,要将海水送到1300米以上的西北,每吨水所耗费的煤是很多的,而要向西北输送的水每天量必须很大,而且必须几年、几十年、几百年都要不间断地淡化和输送,中国西北有再多的煤炭都不可能长久支撑,即使短期使用也肯定会耗费大量的不可再生资源,造成煤价的升高。至于能源问题,前几日一些专家关于中国目前电能已供大于求之说,恐怕不甚准确。
本方案的优点是,主要用核能。而核能所需的原料来自于海洋。笔者查阅了国内外一些科研文献,有科学家研究表明,每吨海水含铀0.003333克,含氘30克。海水的总体积为13.7亿立方公里,由此计算,海洋里大约有45亿吨铀,有比陆上多得多的铀;而所氘的量更是庞大达411000亿吨,有科学家计算海水中氘聚变所释放出的能量,足以保证人类上百亿年的能源消耗。从目前的消耗量计算,石油还能采50年,煤最多能采100多年。而海里的核能可谓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我们首先需要从海中抽取大量的海水进入淡水工厂,我们的方法是在海水泵抽取海水的管道口安装铀提取器(氢氧化钛吸附器),正好利用抽海水的动能,使海水从铀提取器通过,每吨海水可以得到0.003333克铀;另外,每吨水蒸气中又可得30克氘。这些核原料,只需部分所产生的热能和电能即可用于该淡水厂的加热淡化及将水输送到1300米甚至更高的海拔;另一部还可发电供人类生产、生活能源之用。因此,此方案的能源支撑具有永续性。
(二)技术可行性分析
我国大亚湾等几个核电站的建厂成功,说明在我国核发热和核电技术是完全成熟的。关于从海水中提取铀的技术,应该不难攻关,可用铀提取器(氢氧化钛吸附器)从流动的海水中提取铀。目前世界上的难题只是在于需要大量海水从铀提取器(氢氧化钛吸附器)中流过,因此不能大规模使用,而本海水淡化方案,恰好每天需要抽取10余亿吨的海水,正好解决这一难题。而氘则可从热水蒸汽中提取,办法是将汽化的约103度左右的海水恒温,在氘分离器中将蒸汽恒温到100.5-101.42℃,即可收集到大量氘,难度是现在氘的发热太过剧烈,需要进行控制。相信有控制地发热技术可以攻关,况且每秒所需加热的海水量极大,因此本工程中氘发热相对其它普通核发电厂的要求低许多倍。即使在未解决这一技术前,也可用铀提供能量。

(来源:http://www.tech-domain.com/Archiver.asp?ThreadID=14504
作者:laoztou)

中国广东大亚湾核电站
至于加热、蒸发、冷凝、热能的综合利用、海水浓缩副产品的综合利用、管道运输、淡水提升,在化工工程技术上都是可行的。如淡化水的提升,目前资料显示,水泵最大扬程高的可达200-500米以上。我们可以采用特制水泵和多级提升法,解决提升问题。
最重要的技术问题就是所提取的核能是否足以将所对应的海水变为淡水及提升至1300米高原?下面我们可以进行计算。我们设计的是每年供应3600亿吨淡水,即差不多每日生产10亿吨海水,因此每日可获得淡水9.65亿吨,获得盐3500万吨,铀3.333吨,氘30000吨。每10亿吨海水加热淡化(设平均热损失25度)需291.6675亿度电即3.8899892吨铀;所得9.65亿吨淡中设其中4亿吨淡水提升500米(实际上平均只需提升100米,在此以最大值500米计算)运输至华北平原,需10亿度电,即0.13337吨铀;另外5.65亿吨淡水由400米(假设流体阻力损失100米)运输至1300米高的西北需再提升900米,即需25.425亿度电,即0.339095吨铀,运输近10亿吨淡水所需铀总计为0.472465吨,占所得铀的14%。即10亿吨海水蒸馏淡化所副带获得铀产品的14%即可完全将所获得的近10亿吨淡水运往500—1300米海拔的中国北方各地。剩余的2.860535吨铀已可加热10亿吨海水中的7.3534亿吨,还差的能量只需所获得的30000吨氘的极少部分就足够,即只需再用0.25吨氘就可补充所获得铀的不足。1吨氘所发的电据报道相当于4吨以上铀所发的电量,每天若只粗略收集10000吨氘即可发2999160亿度电,因此每天所获得的氘只需部分所发的电就足以供整个世界使用。当然,如果不用氘,每天可抽取13.1亿吨海水,在通过铀提取器后只需将其中10亿吨进行蒸馏和运往内陆使用,另外3.1亿吨排向远处海洋,这样每天所获得的铀达4.3667吨,完全够淡水生产运输所需的全部能源。因此,在能源的永续性保障性技术上是完全可行的。
在国外,也有这方面的探索,如法国已设计了一种轻水小型反应堆,功率为10-20万KW,只有10个大气压的运行压力,比较安全.利用堆芯产生的热量将海水加热蒸馏,每天可生产8万吨淡水,可供15万人饮用。显然,法国的规模太小。
(三)生态环境可行性分析
此方案,避免直接将海水引入中国内地造成中国土壤的盐咸化。此方案引入的水是经过蒸馏的淡水,不仅可直接用于农业、工业,而且可以直接饮用。因此对中国内地的生态不会造成恶化,反而可改善荒漠化、盐咸化。同时,采用蒸馏法,留下的不是浓缩的海水,而是工业产品盐,可直接包装销往世界各地,如果用不完,可用管道送到远处海洋深处倾倒,避免大规模膜分离法造成渤海水域含盐量过浓使生态环境恶化。
关于部分学者主张的膜分离法,虽然就一吨海水的分离成本来说较低,但是每天需要向中国华北、西北输送极大规模的水,每天分离厂附近的海水盐含量会越来越高,影响分离的效果,同时造成渤海附近的生态灾难。因此,全世界每日膜分离产生的水也才4000万吨,年生产144亿吨,远不能满足需要。
而有人提出用西北的大量煤矿来发电提升海水和在内陆加热淡化海水更值得商榷,每吨淡水所产生的二氧化碳是极高的,将海水运往内陆再浓缩,肯定会有大规模生态灾难,不可能“可使西调海水基本实现零排放”。
此方案比南水北调更好。我国一些学者关于将长江之水调往北方的想法,笔者持保留意见。首先,南方的水虽然比较富足,但是长江水量毕竟有限,一旦调去三分之一或二分之一后,南方将变得缺水。而调少了,对于华北无济于事,更不可能有更多的水调到西北去浇灌荒漠为绿洲。同时,长江之水富足时是在夏秋两季,那时北方黄河沿岸还常闹洪灾,不需南水再北调。而冬春两季,长江之水除了满足南方生活、生产之外,剩余之水实在有限。如果再调取一部分,南方很可能出现生态灾难和用水紧张。况且即使要将长江之水调到西北,需要提升约1000米,每年将上千亿吨水提升1000米能源从何处来?根据能量守恒定律,三峡所发的电最多能将长江之水提升150米。如果外购能源,煤炭、石油均不可行,只有外购核原料,但必须永远持续不断靠外界提供。
关于引雅鲁藏布江之水注入黄河或浇灌新疆等,关乎地区资源之争,处理不好,不排除引发国际争端甚至战争。在有更好解决之道时,没有必要引雅鲁藏布江之水,况且还要从青藏高原上打遂道,工程技术难度大,一则所能引水有限,二则所需费用恐怕也不是一两百亿能够解决的。况且雅鲁藏布江年平均总径流量也才1359亿吨。
本方案是不存在如上几个方案的生态环境弊端的。
当然,此方案最大的弊端是由于采用蒸馏法将在淡水厂周围一定范围内产生大量的热量,和核发电的风险性。这一方法散热弊端是可以避免的,一是由国家出面,在海边淡水厂周围一定范围内进行搬迁,二是将冷凝产生的热量用于加热海水,综合利用热能,使散发的热能尽量降低,三是用风机从陆地将淡水厂散发的热吹入海水中。如此三种措施,可将生态影响降低到几十平方公里之内。毕竟这是大规模的海水淡化改造大面积国土工程,几十平方公里的有限生态影响是值得的。至于建在附近适宜距离的核电厂,虽然有一定安全风险,但基本不存在生态风险。即使是安全风险,全世界都在大量建核电厂,这一风险是可以接受的,况且我们分散为三至五个厂,即使一个厂出现风险,其它厂仍然能够保障人造长江不会断流。
(四)成本、效益可行性分析
关于一些学者提出的用煤炭引海水至新疆方案,成本太过高昂,每吨水售价12元,这一价格,除了煤炭和黄金开采用得起外,即使城市生活也用不起,别说农业和工业。以“当地煤化工生产煤气购入用水的价格是每吨12元”为依据来计算整个工程的利润,恐怕经济上没有这种算法。当然造成如此高的成本加利润价格,其中以煤炭作能源的成本最高,笔者未作推算,但引用其方案数据,据说平均每吨水的成本费就高达4元。仅仅就这4元的成本,恐怕绝大多数老百姓用不起西运之水;大多数工业企业要想获得与沿海的成本水平,恐怕也用不起这种水;当然,西北的农作物肯定也浇灌不起这种昂贵的水;而如果每年要大规模将成百亿上千亿吨的水注入沙漠、湖泊及蒸发,恐怕撒出那么高昂的钱极不经济。
而本方案,以海水的核能来淡化海水和运输海水,即取之于彼、用之于彼,所取海水的核能就来源于海水淡化的副产品,能源可以完全来源于副带提取的海洋中的核能。相对于庞大的效益,能源成本几乎为零。
在北方再造中国第二条长江的主要成本在于建设成本、淡化成本、运输成本三个方面。建设成本主要包括建厂成本、运输管道铺设成本、维护成本,与其它方案一样,但本方案的运输采用管道,即可以埋于地下,也可以平铺于地面,还可以架于空中,非常灵活,所占沿途土地远比河渠式运输少,且可翻山越岭、横跨山谷河流,因此输水地形限制较小,连接支管线可最大限度滴灌北方国土。并且本方案是在海边先淡化海水再提升高度及管道运输,因此不需要用高昂的耐海水腐蚀的泵及输送管道,输送成本及维护成本是最低的。关于淡化成本,由于能源来源于海水副产品铀和氘,能源成本极低,成本主要在于劳动、管理、生产设备折旧维护等方面。关于运输成本应该包括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运输到华北的成本,第二部分是运输到西北的成本。由于我国华北地区工农业区及城市海拔大多为5米—100米之间,利用海拔500米蓄水库的落差,即可自流,除了在淡化时的水提高到500米外,运输不需成本。第二部分运输到西北的成本,淡水可以自流到400米海拔的蓄水库,然后再将其提升到1300米的蓄水库,然后运输管道将水自流运输到西北1300米以下的戈壁、沙漠、农田、城市,部分可以开挖永久性人工河道,部分需要钢管运输,管道运输几十年维护更新一次外,其它几乎不需要成本。笔者可以引一个实例,笔者故乡为了将水库的水引向南面的山邱及高于河面的田地浇灌农作物,从北面的山上引了一根钢管顺山而下到山谷底,然后又沿着南面山坡而上,所引之水大约在200米的垂直高度注入半山腰的引水渠中,可浇灌垂直高度200米(实际海拔约1800米)以下的大片田地,该钢管已建成使用了四十年以上,未作任何维护,但至今仍然使用良好,没有明显的锈蚀。这一实例表明,运输管线只是在投入之初成本较高,以后几十年维护成本很低。将引向西北的淡水由400米提升到1300米,需要的能源也来源于海水副产品的核能,其能源成本也极低。
同时,这一方案,不仅就全国来说国民综合成本最低,而且就建设方来说企业成本也极低。所获得主产品淡水,价格勿须每吨8元,或许1元甚至更低,每天销往华北、西北各地的城市、农村,即可获得可观的利润。所产生的副产品有核原料铀和氘、氯化钠和氯化钾。所得副产品核原料除了海水加热、纯净水提升到海拔500米及1300米能源需要外,可销往世界各核电厂。本企业所产生的剩余电力还可销往全国各地。所产生的盐还可销往化工厂,或作为食盐销售。
我们构想每年供应3600亿吨淡水,如前所述即每日生产10亿吨海水,获得淡水9.65亿吨,获得盐3500万吨,获得的铀最高可达3.333吨,获得的氘最高可达30000吨。设纯净水平均销售价1元/吨(现市场价2-12元/吨),氯化钠平均售价200元/吨(现市场价350-1100元/吨),氯化钾2000元/吨(现市场价2800元—3500元/吨),电每度0.3元(现市场价0.5元以上)。每天9.65亿吨纯净水可销售9.65亿元,每年3600亿吨可销售3522.25亿元。当然,如果公共政策大力介入扶持并作大量投资,9.65亿吨淡水除部分作为商品获取相当的合理利润外,大量作为中国的公共产品,永久性免费或超低价运往西北,注入湖泊、河流、改造荒漠等。每天3500万吨盐可销售获利70亿元以,当然2006年全球盐产量只有21000万吨,2009年全球钾盐产量约2573万吨,因而或许半个月的产盐量就足够全世界使用一年,但一年仅在盐的销售上获得几百亿元的收入应该是可能的。所产生的核原料铀与氘假设全部变为电能,每天发电量可达200万亿度以上,显然用不完,因此只需用很少部分发电,除供应生产和运输之外,设每日还可向外销售40亿度,电力销售收入每天可实现12亿元,每年可实现4380亿元。如上庞大规模的产量,由于成本低价格低,与其它竞争者相比具有极强的竞争力,即使按50%的实现率,无论是主产品淡水还是副产品盐和核能,每一项的收益都是非常可观的。
2010年11月20日完稿
若有引用请注明来源:
http://www.law119.cn/cealw056.htm
附件一:中国省会级城市及部分重要城市的海拔高度
天津--------3.3米
宁波--------4.2米
上海--------4.5米 广州--------6.6米
南京--------8.9米 台北--------9.0米
海口--------14.1米 武汉--------23.3米
合肥--------29.8米
北京--------31.2米
香港--------32.0米
|
沈阳--------41.6米
杭州--------41.7米
长沙--------44.9米 南昌--------46.7米
济南--------51.6米
厦门--------63.2米
南宁--------72.2米 青岛--------76.0米
石家庄------80.5米
福州--------84.0米
大连--------92.8米
|
郑州--------110米 哈尔滨------172米
长春--------237米 重庆--------259米
西安--------397米
成都--------506米
太原--------778米
乌鲁木齐----918米 呼和浩特----1063米
贵阳--------1071米
银川--------1112米
|
兰州--------1520米
昆明--------1891米
西宁--------2261米
丽江--------2418米
格尔木------2808米
香格里拉----3280米 拉萨--------3658米
日喀则------4000米
|
(注:关于西北干旱的兰州所需城市用水可用核能再提升300米,西宁可用核能再提升1000米,我们一设想是第三次提升时将西送海水的很少一部分由1300米提升到2600米,即可一并解决西宁、兰州的用水问题,也可浇灌干旱的柴达木盆地,由于量小,核能不成问题)
附件二:中国平原、高原面积和海拔高度
长江中下游平原,面积20万平方公里,平均海拔50米以下 珠江三角洲平原,面积11000平方公里,平均海拔50米
华北平原,31万平方公里,平均海拔100米以下 东北平原,35万平方公里,海拔200米-500米
关中平原,面积3.4万平方公里,海拔约325~800米
成都平原,面积面积0.734平方公里,海拔约450-750米 |
黄土高原,面积30万平方公里,海拔800-2500米
内蒙古高原,面积34万平方公里,海拔1000-1400米
云贵高原,面积40万平方公里,海拔1000-2000米
青藏高原,面积250万平方公里,海拔3000-5000米 |
附件三:中国主要沙漠面积和海拔高度
塔克拉玛干沙漠,面积33.76万平方公里,海拔800-1500米 古尔班通古特沙漠,面积4.88万平方公里,海拔300-600米 巴丹吉林沙漠,4.43万平方公里,海拔1200-1400米 腾格里沙漠,面积4.3万平方公里,海拔1200-1400米 柴达木沙漠,面积为3.49万平方公里,海拔2500-3000米
|
库姆塔格沙漠,面积为2.28万平方公里,海拔1250-2000米 乌兰布和沙漠,面积0.99万平方公里,海拔1048-1053米 库布齐沙漠,面积1.61万平方公里,海拔1000-1600米之间 毛乌素沙地,面积约1.38万平方公里,海拔1100-1300米 浑善达克沙地,面积3.2万平方公里,海拔1050-1350米之间
|